每天0时至4时,高铁列车停运,上海高铁维修段的维修员开始忙碌,进入铁道线进行日常检修。
一般来说,他们以工区为单位,供电、工务、电务三个专业的维修员混在一起,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前往辖区内的不同地点,完成各自的任务。由于分散作业,通常不会有太大动静。
但一连好几天,沪杭车间下属金山北综合维修工区异常热闹。昨天凌晨,4列轨道车从该工区开出,轰鸣声打破夜晚的宁静,灯光照亮地面。这几列轨道车挂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龙,它们将前往同一区域,并在到达指定地点后分离负责不同路段,先后开始作业。
在这4列车上,坐着来自沪杭、沪宁、宁杭三个车间共八个工区的高铁维修员,大部分都属于供电专业,这些来自长三角不同地方的工友,因一种叫“集中修”的新型组织模式聚在一起。他们要在4个月内爬遍上海高铁维修段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电线杆,为供电接触网清理异物和灰尘,检修每一个零部件是否正常。
工作效率提升,经费节约过半
集中修可以在10天至15天内完成工区三年计划内重要检修,这原本需要60天甚至更久。
葛曙光是沪杭车间供电专业主任,说起集中修这一模式,他自豪地说,原本金山北综合维修工区每晚派出12名供电专业的维修员,可以检修1公里范围内的供电接触网及电线杆;现在从段内其他工区抽调人力,一晚上派出40名供电专业的维修员一起上阵,可检修6公里范围内的供电接触网和电线杆。可以说,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提升6倍左右,而个人的工作效率则提升了1.8倍。
这是怎么做到的?葛曙光解释说,效率提升是因为集中修这一组织方式做到“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五个集中。
葛曙光算了笔经济账,虽然短时间内出动大量人力、动用许多资源,但集中修部队可以在10天至15天内完成工区三年计划内的重要检修任务,这些任务原本可能需要60天甚至更久才能完成。这样总结下来,在完成同样的工作量时,集中修比一般检修能节约一半以上经费。
组织集中修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站在长三角沪宁、沪杭、宁杭三条线全局的高度统筹协调。
维修段技术科工程师李碗兴介绍,其实每个工区更多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他们会根据段里的要求,制定检修计划。计划又分为月度计划、季度计划、年度计划,以及三年甚至五年计划。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并不能及时掌握全段最新的信息,更多是根据工区内供电、电务、工务三个专业的不同任务进行协调,确保大家完成任务。这样计划报到车间,车间再报到段里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接下来可能有个临时的施工项目就会影响几个工区,又比如不同工区同时需要某一设备,设备又不够等,段内或车间层面就会出面协调,而一协调可能工区整个作业计划都需要调整。
“组织集中修以后,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是站在全局角度统筹协调,实际上,4月至8月就是我们综合考虑后选择的时间。”李碗兴说,“段里知道接下来商合杭高铁的建设会对湖州工区的集中修造成影响,因此优先完成该区域的检修,之后再前往沪杭和沪宁,最后到宁杭的宜兴工区。”
“空窗期”变少,倒逼提质增效
今年,维修段在全段八个工区内组织集中修工作,合理分工,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人员。
集中作战这一模式,在既有线很早就有应用,但大都属于见缝插针式的抢修,没有大规模推广。上海高铁维修段为何会将这种形式常态化?
李碗兴说,上海高铁维修段辖区内的三条高速铁路是长三角最繁忙的高铁线路。随着近几年中国高铁事业高速发展,车次增加意味着铁路负荷增加,也就意味着维修员任务增加。“现在节假日期间的加班列车越来越多,高铁维修员能利用的‘空窗期’越来越少,加上上海铁路局方面也一直有‘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要求,因此想到去尝试集中修的模式。”
2016年开始,上海高铁维修段就在小范围内试点集中修模式,他们发现这一模式能提高效率。去年,维修段在管内六个工区内试点,周期为2个月,共抽调42人。经过一年尝试,维修段组织集中修的经验更成熟。到了今年,维修段正式在全段八个工区内组织集中修工作,共抽调36人。李碗兴说:“今年人数不增反减,是因为我们总结经验,合理分工,优化管理,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人员。比如在开始作业前,多安排两人进行挂地线工作,尽可能缩短前期准备时间,他们挂设完后,其中两人就去协助测量或随轨道车作业,拆除地线时再加入进来,这样就充分利用人力,也节约了人力。”
集中修队伍由所处车间统一管理,所处车间剩余的供电专业维修员也会加入到集中修队伍中。“每晚出任务,我们大概需要40人,虽然我们抽调了36人,但有部分人员处于轮休状态,实际只有20多人可参与作业,所以车间本身的维修员会加入到集中修队伍中。”葛曙光说:“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本工区的员工对区域内的情况比较了解,其他工区的工友遇到不熟悉的情况可向他们请教。”
借机锻炼队伍,让苗子冒出来
原本工区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于集中修汇聚了各工区智慧和资源,一下子就解决了。
作为集中修成员,来自海宁西车间的程沈江承认过程比较辛苦,毕竟4个月时间都在铁路线上漂。虽说是“做6休3”,但由于很多队员家在外地,3天时间根本不够回家,所以许多人连续12个夜班,再休息6天。不过目前,他已经渐渐适应了这个节奏。“团队氛围比较好,虽然来自不同工区,但大家能很快融入新组织,在一起交流收获也挺多,特别是处理问题的经验上。”
葛曙光承认,作为车间供电专业主任,集中作业期间,他的任务一下子重了起来,以前给20人安排工具、布置任务,现在他要给40人安排工具、布置任务。每天作业完成后还要总结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计划。
“其他人还有调休,我们是没有调休的,虽然累,但我始终觉得这是件好事情。我们现在不仅效率提升了,质量也提高了,原本工区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于集中修汇聚了各工区的智慧和资源,一下子就解决了。集中修队伍检修完后,我对线路的安全情况更加放心。”另一方面,葛曙光欣喜地看到,每次集中检修还能锻炼队伍,提高维修员的能力和技能,也让一些肯吃苦的年轻人有机会冒出来。
名词解释
“五集中”工作法
“五集中”,即“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的集中。
人员集中:指借助各工区力量,抽调人员,形成专门的作战部队。在上海维修段管辖的沪宁、沪杭、宁杭范围内开展地毯式整治。检修供电接触网和供电杆必须提前做好一系列安全措施,比如每个作业组需要4个人负责在区间两头接地线,防止断电后有电力残留在供电线上。如果人员分散在不同区域内,每个小组都需要配备接地线人员;一旦人员集中在某一区域内,不管是40人还是12人,都只需要4人负责接地线。
机器集中:指集中修队伍集合段内最先进的机械装备。维修段里有些新装备数量有限,不是每个工区都有,因此针对特定的检修项目,不同工区在安排计划时只能错开时间,轮流使用新装备。再比如前面提到的轨道车,一般来说,一个工区会常备2列,如果不是集中修队伍在该工区作业,不可能一下子出现4列轨道车同框的景象。
材料集中:指不同工区都带来自己最好的工具。金山北综合维修工区供电副工长阮峥威提到,他发现海宁西工区兄弟带来的一套扳手套装比自己工区使用的类似产品好——套装盒子里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模子,不仅携带方便,缺哪个一目了然,有效避免遗失工具的可能。
方法集中:指每个工区的维修员遇到的情况可能不同,甚至对同一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大家集中自然会讨论曾遇到过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相互学习。”来自海宁西车间的程沈江说,聚在一起后,一方面可以处理更多类型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些问题可以探讨哪种解决方法效率最高。此外,维修段还专门派了技术人员对集中修队员进行技术指导,将上海铁路局对检修工作的要求细化落实。比如,上海铁路局要求维修员对关键部位进行检修后必须做记号,但在落实时有的工区会记录在工作台账中,并拍照;有的工区会涂红并拍视频。现在技术人员就要求集中修队伍对关键部位检修后喷漆,同时记录到台账中并拍照。
环境集中:指集中修被安排在4月至8月,这段时间供电专业的作业环境最好,没有其他任务分散精力。每年1月至4月有春运,且鸟害严重,各工区任务繁重,无法抽调出人员;9月至12月则有各类专项整治分散精力、或是更新改造和大修施工导致无法作业。(记者 王力)
热图推荐
董明珠江厦桥东闯红灯 交警:这是一次误识别
浙江“最多跑一次” 法国人点赞
湖南益阳公务员古风辞职信在网络上传开
北京发现野生兰花新种 刷新世界“无喙兰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