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报告指出,中国创新指数排名自2013年起连续9年稳步上升,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在大湾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雏形显现,成就再获国际认可。
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日本东京-横滨地区、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地区、中国北京、韩国首尔、美国圣何塞-旧金山地区。与去年相比,深圳-香港-广州(第2位)排名不变,北京(第3位)、上海(第8位)、南京(第18位)、杭州(第21位)等排名均有上升,且上升幅度明显。
全球创新集群排名的依据是什么?
《报告》显示,全球创新集群的排名依据有三个:一是《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中所列的发明人,时间跨度是2015年至2019年。二是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网站(SCIE)公布的科学出版物中列出的作者,时间跨度也是2015年至2019年。三是发明人和作者地址的地理编码,通过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应用算法,计算发明人和作者的地理聚集位置。
全球创新集群排名反映了什么?
从排名依据可知,全球创新集群排名反映了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以及这些活动的聚集程度。
《报告》强调,自2016年以来,全球创新指数(GII)一直试图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确定创新集群。这种方法不考虑行政边界,而是针对发明人和科学作者密集的地理区域。
穗深港创新集群表现如何?
简而言之,创新集群的排名依据有两个:PCT专利申请量和SCIE科学出版物数量。
相关数据显示,《专利合作条约》(PCT)2015年至2019年间发布约110万份专利申请,其中包含320万个发明人地址。
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网站(SCIE)同期发表约910万篇文章,其中包含2770万个作者地址。
记者在创新集群排名表上看到,穗深港创新集群的PCT专利申请量占比7.79%,即约有8.57万份专利申请的发明人在这个区域活动,排名世界第二;SCIE科学出版物占比为1.51%,即约有13.74万篇文章的作者也在此处,排名世界第五(北京排名第一)。
可以说,活跃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是穗深港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的原因。
穗深港创新集群
“新”在何处?“创”往何方?
记者留意到,穗深港创新集群的表现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港澳使用、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科研设施仪器开放共享、三地创新人才加速流动……近年来,穗深港三地着力破除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堵点,科技协同创新能量加速释放。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穗港两地早有布局。就在上个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先导计划”举行新生开学典礼。将于明年9月1日启用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建了以枢纽和学域为基础的全新学术架构,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一所全部以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为基础的2.0版的创新型大学。
面向产业发展需要,跨境孵化基地不断培育创新沃土。8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宣布,计划建立香港科学园广州南沙孵化基地,将其打造成为跨境实验室平台。该平台专注于加速微电子领域的发展,以应用到数码经济、半导体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高端智能装备、现代智慧物流、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多个产业。
与此同时,广州正联手深圳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双方签署的科技合作协议显示,两市将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创新平台合作、共促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广深风投创投领域融合发展。
正如创新集群全球排名所示,眼下,一条串联起穗深港的科创中轴正快速形成,一条集研发、转化、制造于一体的创新通道正加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正迅速崛起。
在大湾区,看大未来。(方晴)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