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作为中央确定的9个试点省份之一,我省启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由省委编办组织、指导无锡市本级及江阴市、常州市本级及溧阳市、扬州市本级及江都区、徐州市本级及贾汪区这4市4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
近日,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编办主任俞军介绍,试点已于6月底完成,从正在收官的评估工作看,试点地区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明显优化、机构编制更加精简,相关事业单位党的领导、公益职能得到强化。
整合优化,
精干设置机构
2019年,我省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完成,累计撤销事业单位1181家,收回事业编制12718名,基本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同样将精简机构、优化布局结构作为重要内容。如何有效“瘦身”?首先,撤并规模过小、功能萎缩、公益性弱化的“小散弱”事业单位,全面清理机构“空壳化”、职能“空心化”或未进行法人登记的事业单位。
《江苏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市级编制10名以下、县级编制5名以下的事业单位基本不再保留。其次,对职能相同或相近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优化,比如,江阴市住建局所属20家事业单位,按照综合执法、房屋管理、建设工程管理、房产市场、人民防空领域重组为5家事业单位;扬州跨部门设置检验检测中心,打造检验检测“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第三,精干设置为行政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腾出更多资源用于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此外,对事业单位总量实行限额管理,对市属副处级、县属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从严从紧审批等做法,也让机构得到精简。
试点地区制定改革方案时,考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常州市委编办主任徐蓉介绍,该市撤销常州市红十字培训中心等6家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领域的事业单位,将其职能交由市场承担,对适宜由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力度,不再设立事业单位。
徐州市借改革试点契机,实行“机器换编”。改革前,徐州市水务局下属事业单位有32家,其中涵闸、泵站管理等职能相近工程管理事业单位有20多家,多采用人工为主的管理模式。徐州市加大水利设施信息化建设力度,全面推进涵闸、泵站控制等设备智能化改造,大大节约人力。以郑集水利枢纽为例,智能化改造前核定编制80名,改革后核定编制34名。借助智能化项目提升改造及市场化运作模式,该局所属事业单位共核减编制306名,核减比例达33.1%。
据省委编办统计,在试点地区,市级层面事业单位总量由1366家减至763家、精简比例为44.1%,收回事业编制9564名、精简比例为20.6%;县级层面事业单位总量由789家减至429家、精简比例为45.6%,收回事业编制3517名、精简比例为24.9%。
创新方法,
确保改革平稳有序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机构撤并、人员划转,政策性强、关注度高,试点工作需平稳有序推进。
省委编办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起草《江苏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分别征求中央编办、省有关部门,13个设区市委编办和4个试点县(市、区)委编办意见,结合反馈意见修改完善实施方案。
试点地区也精心打磨改革方案。“一个好的改革方案,必须吃透上级精神、摸清自身底数。”徐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王成长说。为了拿出“回应期待、精准发力”的改革方案,徐州市委编办除领导外,全员担任“改革联络员”,每人对口联系两三家主管部门,对涉改单位“一对一”包挂,编办领导分别对接几名“改革联络员”,定期协调、推进试点工作。担任市政务办、市住建局“改革联络员”的李翀告诉记者,这两个部门共有29家下属事业单位,每家都有不同的历史沿革、现实情况,职能履行、人员状况较为复杂,只有紧密联络、深入沟通,才能掌握第一手情况、做好改革政策宣传,拿出符合政策又切合实际的具体改革方案。贾汪区委编办在区委、市委编办指导下开展改革试点,该区改革方案前后修改30多次。
此次改革试点,无锡市本级撤销、整合事业单位90家,涉及在编人员2900多人,其中处级干部28人、科级干部271人。无锡市委编办加强改革政策解读,积极回应干部职工关切,并妥善安置、合理调配人员,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
在纳入此次改革试点之前,常州市主动先行先试,对职能弱化、任务不足和人员富余的事业单位,采取选调的方式分流人员。原先在宫苑宾馆担任部门经理的常州市市级机关财务结算中心业务科科长吴小琴告诉记者:“2017年宫苑宾馆处于半歇业状态,有选调的机会,大家都很珍惜,我和4名同事由此离开宾馆、到了新的单位。”4年来,常州通过选调方式分流112名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此次改革试点过程中延续这一做法。
服务民生,
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不仅精简机构编制,更优化事业编制资源配置,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公益事业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试点地区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通过机构整合、盘活沉淀闲置和低效配置的编制资源等方式,将编制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领域倾斜,有效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方面编制紧缺问题。
改革试点期间,全省共核增疾控机构人员编制5127名,其中试点地区核增605名;从多地统筹1万名事业编制,调剂到中小学教师编制严重短缺的苏州、徐州等地,用于补充专任教师;4市4县(市、区)共为安监部门核增事业编制151名,其中市级36名、县级115名。
扬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徐志刚介绍,借试点契机,该市核增市管学校事业编制227名、疾控机构事业编制216名,近400名编制定向投放文化、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还明确10条具体举措,确保近3年全市新增事业编制的50%用于教师配备。
溧阳市将文化馆、体育管理中心、体彩中心、影剧公司这4家事业单位整合,组建溧阳市公共文化体育中心,原先几家单位的资源实现共享共用,从而将更多人力投入公共文化服务。
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重点服务保障群众的单位或部门,在编制数上予以倾斜。例如,在不动产登记中心总编制数减少30名的情况下,为直接服务群众的审核部、发证部各增加1名编制。
我省在改革试点中注重建章立制。试点地区通过健全政事权限清单、机构职能编制规定、事业单位章程“三项机制”,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省委编办副主任张学才说:“建立政事权限清单,推动政府职能部门把工作重心从注重本行业本系统公共事业发展向更多创造公平机会和公平环境转变,加强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等职责,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赋予事业单位更大自主权。”
试点地区各事业单位,在政事权限清单、机构职能编制规定和事业单位章程中,均对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方式和程序等加以明确。
因地制宜,
利于工作彰显特色
除了强化公益属性,试点工作还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经济、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通过事业单位优化设置,支持保障当地发展战略、优势产业、特色领域。
徐州市贾汪区围绕“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旺区、文明兴区”发展定位,优化规范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双楼物流园管理服务中心、潘安湖风景区管理中心等事业单位,其中区经济发展局下属的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由6名增加到11名。
为了更好地服务“霞客湾科学城”等科创载体建设,江阴市重新组建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该中心深入当地重点企业开展科技政策宣讲,组织实施“霞客之光”产业自主创新攻关计划,推动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与江阴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江阴市还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向乡镇、街道投放120名周转编制,激发村(社区)“领头雁”干事创业热情;围绕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为6个沿江镇街增加18名事业编制,增强执法力量。
溧阳市依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组建江南铁军教育学院,与市委党校实行“院校合一”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茅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作用。院校共同制订红色教育、党性修养、廉政教育、乡村振兴、生态创新、本土文化这6个板块的基本课程体系;整合当地红色资源、生态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及产业资源,设置近60个现场教学点,布局10个现场微党课点,全力打造长三角红色教育新地标。
扬州市江都区组建的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都)水情教育中心,将依托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设施以及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水闸科普园、淮河归江文化园、畅廉文化园等场所,承担开展具有“源头”特色水情教育,培育群众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职责观念。(记者 徐冠英)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