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柚香蚝肥,丰收的南粤,绚丽多姿。
走进梅州大埔县湖寮镇双髻山村,沿着小径登上山头,数千亩柚林尽收眼底,一颗颗硕大、饱满的柚果缀满枝头。
在南海之滨——阳江阳西县程村镇,红木山码头一片繁忙,满载生蚝的船只停泊在岸边,蚝农们分头忙着,或处理蚝壳,或将连串的生蚝送上货车。
丰收是今年南粤大地的“主音符”。年初广东菠萝火爆“出圈”,年中广东荔枝全球大卖,接棒而上的广东龙眼也实现了产销两旺。
丰收也是“十三五”广东农业的“关键词”: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901.92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位,增长速度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提前两年实现翻一番目标……
在工业化、城镇化上先行一步的广东为何能同时保持农业的快速成长?答案是立足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发展精细农业为主攻方向,走广东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子。
精准定位
重构现代农业价值
谈及广东,人们大多会想到工商业发达、厂房林立、车水马龙,珠三角繁华富庶、大湾区日新月异。
然而,这并非广东全貌。在广东还散布着15万多个自然村落,生活着近900万户农业经营户和3200多万乡村人口。
不仅如此,无论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还是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广东都位居全国前列。
但是,大而不强是广东农业的另一面。从粤东的金柚、青梅,到粤西的荔枝、菠萝,再到粤北的清远鸡、红茶,加工跟不上、产业链条短、农户增收乏力等共性问题长期存在。“十三五”前期,广东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60%。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广东的短板,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关键在农村,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为此,广东立足发展全局,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策,将发展精细农业作为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撬动农村短板向“潜力板”转变的重要抓手。
所谓精细农业,即坚持精益求精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引导精细定位、推进精细管理、发展精细技术、狠下精细功夫,促进农业增产增质增效。这不仅是对传统的秉承,也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作出的正确选择。
精耕细作是广东农业的底色。广东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1亩,山多地少、人口众多的省情使广东农民养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珠三角桑基鱼塘、潮汕“种田如绣花”的岭南农耕文化也因此享誉全国。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精耕细作打下坚实基础。据统计,广东建成后的高标农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平均提高10%以上。
从农业发展潜力看,广东有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优势。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全省常住人口过亿,加上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消费市场广阔,人们对于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的需求日趋旺盛。
擅于抓产业建设的广东,首先将目光聚焦在了现代农业产业园上,把推进工业升级的“园区模式”移植到农业发展中,将产业园建设作为发展精细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农业园区化
打造乡村产业核心增长极
中秋前后,正值蜜柚上市旺季,梅州大埔县湖寮镇双髻山村的柚农们在柚林中穿梭采掇,他们将套袋一一取下,露出果实金黄的表皮,随后,一手托住柚果,一手捏住树枝,轻轻一转动,一个个蜜柚便落入了箩筐。
几公里之外,大埔县蜜柚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园区内也是一片热火朝天:自动分选运输设备正不断地将不同重量的柚果分送至不同区域;每座“柚山”下,都有十多名村民忙着装袋、封口、装箱、装车;全自动化生产线将一颗颗蜜柚进行清洗、削皮,精深加工……
在这里,一个小小的柚子“变身”成数十种商品,涵盖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领域,真正实现了精准种、精准管、精准采、精准卖。
梅州是著名的“中国金柚之乡”,广东每10个柚子有9个产自梅州,全国每5个柚子就有1个产自梅州。得益于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带动,2020年,梅州柚产量达93万吨,直接带动农民增收5亿多元。柚子真正成为梅州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幸福果”。
这是广东大力推进产业园建设的缩影。2018年,广东正式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出3年投入75亿元,创建1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实现“一县一园”。
目前,蓝图已成现实。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广东共创建了16个国家级、161个省级、55个地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实现了主要农业县、主导产业和主要特色品种全覆盖,构建起“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园聚集着生产、加工、科技、品牌等现代生产要素,能够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有力推动了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梅州柚、新会陈皮、翁源兰花、英德红茶、德庆贡柑、陆丰甘薯、吴川对虾、高州荔枝……来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土特产”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带动下,正不断以好吃好看好玩的新形象,重塑岭南农业的美名。
2019年4月,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会议在江门市召开,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被誉为“真心实意地抓、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走在全国前列”。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没有现成方法路径可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产业园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按照“一年全面启动、两年初见成效、三年较成体系”的进度安排,时间紧、任务重,对全省上下都是一个考验。
广东又是如何走在全国前列的?高位推动形成“一盘棋”是最为显著的工作方法,广东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这项农业农村部门工作上升为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来全力推进。
与此同时,广东还进行了一次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一改过去财政资金层层下拨到市县财政部门,转为直接拨付到实施企业,给予企业充分自主权。为确保企业将资金用到实处,广东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即制定负面清单、允许清单和鼓励清单,规定不能干什么、允许干什么、鼓励干什么,明确政策导向,把钱花到刀刃上。
这种体制创新大大激发了企业投资热情。截至2020年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级产业园规划总投资366.7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投入75亿元,市县投入资金89.74亿元,社会资金投入201.99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撬动比高达1∶4.89。在产值方面,161个省级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050.99亿元,其中第二、第三产业产值超过一半。
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在第一轮产业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正式迈入2.0时代。最新出台的《2021—2023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广东将再建一批跨县集群产业园、一批特色产业园、一批功能性产业园,进一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农业数字化
为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翅膀
近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联合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发布的《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507.6亿元,其中广东以750.6亿元的成绩位列榜首。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之下,这样的成绩单显得弥足珍贵,背后离不开广东各级政府在农业农村数字化方面的主动作为。
去年初,一封向社会发出助销的“求助信”引起了省农业农村厅的重视。受疫情影响,位于江门台山市的丰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丰泫农业”)有超10万斤存塘对虾滞销。为此,省农业农村厅迅速搭建起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下称“保供平台”),线上高效聚集国内外渠道资源,为农产品保畅销,为菜篮子保供应。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超2000家企业加入保供平台,涵盖种养基地、批发市场、连锁商超、加工流通企业、餐饮企业等。依托保供平台,丰泫农业很快便与盒马鲜生建立了供销关系,共供应了6万多斤鲜活对虾;与南方优品等社区团购平台合作,销售冰鲜虾2万多斤;通过基地探营、直播带货,一天卖出了5000余斤虾……
据统计,保供平台的建立促成供需双方实现实时对接上万次,推动对接销售农产品超30亿元。同时,也推动了包括丰泫农业在内的一大批传统农业企业试水数字经济。“尝到了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产品的甜头,我们坚定了要朝着这个方向去转型的信心。”该公司董事长李庆表示。
保供平台举办的“采购商网络直通车”“采访商网络会客室”“网红直播间”等上百场直播带货活动,成为推动广东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井喷的另一重要因素。一时之间,市长县长镇长齐上阵,走进直播间为当地农产品代言成为新风尚。
“因为网络行,天涯若比邻。”这是去年4月15日,广州市从化区副区长周耿斌参加一场直播带货活动的开场白。当天,他在直播间向全国网友卖力推介从化农特产品,赢得“粉丝”连连点赞。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总成交额超过百万元,其中从化荔枝蜜下单量为8242单,成交额38万元。
汕尾、梅州、茂名,遂溪、徐闻、开平、蕉岭、新会等全省各地的党政领导干部纷纷走进直播间推介海鲜、柚子、荔枝、菠萝、鸭蛋等农产品,助力农户增收。
此后,保供平台的经验作用不断延伸。今年春节前期,广东花市销售告急,省农业农村厅再次及时响应,搭建起“云上花市”,为花卉销售搭建起绿色通道,推动花卉电商实现了一次大跨越。数字化不仅解决紧急的销售难题,更以此完善农业产业链。一批农业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以数字化指导生产与销售。
“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江门新会区,有作家巴金笔下“鸟的天堂”,全区柑种植面积约有10万亩。当地的种植户每天只要打开“新会陈皮”手机软件,要施多少肥、打多少药,一目了然。这背后依托的正是新会陈皮产业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
作为广东第一个聚焦本地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摸查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成功打造了新会全区的陈皮产业数据“一张网”。
在阳西数字农业产业园大数据中心,电子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各类农产品的种养范围、销售情况、加工视频,以及长势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病虫害预警等生产服务信息,为农户提供参考。
截至目前,广东数字经济规模超4万亿元,居全国首位,5G基站数量居全国第一。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所说,广东有条件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农村数字化。
农业品牌化
“12221”擦亮“粤字号”品牌
众所周知,荔枝、龙眼、菠萝是颇具广东特色的水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美誉度且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就在2018年,广东同时出现了菠萝、荔枝丰产不丰收的局面。尤其是菠萝销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滞销面积达10万亩,半数以上菠萝种植户受影响。
一个数据可以佐证当时“果贱伤农”的情形:2018年,中国菠萝第一镇——湛江徐闻县曲界镇的全年存款比上一年骤减了12.3%。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深刻感受到‘怎么种’的问题已经不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主要矛盾,而‘怎么卖’则成了新的主要矛盾。”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门不能为生产而抓生产,更不能只抓生产,必须生产和市场一起抓;甚至要先抓市场,再来抓生产。
从2019年开始,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徐闻率先启动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即建立“1”个农产品的大数据,以大数据指导生产引领销售;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育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为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专门派出了一个工作组驻扎徐闻进行指导。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推动的广东农业农村部门自我职能的深刻变革。
在“12221”行动的推动下,徐闻菠萝采购商联盟成立,实现徐闻菠萝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当地党政领导带队奔赴全国各大城市推介徐闻菠萝,极大提升了徐闻菠萝的知名度;“短视频+网红”营销模式也在徐闻菠萝销售中推广开来。
大范围的造势也在同步进行。从今年2月开始,徐闻开展“徐闻菠萝”高铁专列宣传,横跨北京、上海、甘肃、陕西等14个省市,覆盖西北、胶东半岛及华南等地区。
为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今年初,在武汉举办的菠萝节上,徐闻县正式公布“徐闻菠萝”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成果,并发布了徐闻菠萝区域公用品牌商标。这标志着徐闻菠萝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用品牌面向大众。
多方合力之下,徐闻菠萝终于迎来了品牌效应的集中爆发。“每3个中国菠萝就有1个来自徐闻。”3月3日,徐闻菠萝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话题关注度飙升至2亿。一夜之间,徐闻菠萝家喻户晓。
品牌化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在总产量增加的背景下,今年徐闻菠萝田间收购价也创下了近年新高,从2018年低于0.5元每斤飙升至1.8元至2.5元每斤,峰值时甚至超过3元。
从徐闻县11个菠萝主产镇的邮政储蓄数据来看,2019年末为21.1亿元,2020年末为23.8亿元,2021年1至7月为26.5亿元,已超过2020年一整年的储蓄。
有了徐闻菠萝的成功经验,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荔枝到龙眼,再到柚子、香蕉、柑橘等。
今年,广东荔枝投产面积394.93万亩,产量147.31万吨,创历史新高,比2020年130万吨增长13.3%,荔枝产值超过140亿元。在荔枝连续大年的情况下实现了丰产优价,荔农连续得到增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2221”行动的助力下,徐闻菠萝、翁源兰花、梅州柚子、茂名荔枝等广东特色农产品,不仅走向了全国,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记者段凤桂记者黄进)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