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2021中国徐州第二十四届投资洽谈会举行,八方客商共襄盛会,45个项目集中落地,近八成系徐州“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今年9月召开的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总目标。站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起点,本届金秋投洽会取得的累累硕果,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活力,带来更大创新突破。
重抓“绿色产业”,
激活发展新动能
11月11日,保利协鑫发布公告称,其下属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颗粒硅新增2万吨产能已于10日投产。颗粒硅产能是保利协鑫实现盈利的“逆转利器”,这归功于徐州全力推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江苏中能硅业5.4万吨颗粒硅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有3万吨产能投产,预计明年可达5.4万吨产能。
不只是保利协鑫,秋末初冬的彭城大地,处处涌动着新能源绿色产业发展的蓬勃朝气:老牌上市企业赛摩智能与上市公司亿纬锂能及其两家全资子公司达成合作,进军锂电新能源智能化领域;总投资6亿美元的金阳(香港)太阳能材料20GW大尺寸异质结硅片项目签约……
昔日徐州,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产业结构偏重单一,污染排放量大、生态遭到破坏。痛定思痛,徐州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对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进行布局优化、转型升级,关停并转煤矿等企业近400家。
破旧立新,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对全国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表扬,徐州三项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其中一条便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产业”。
根据规划,徐州锚定“十四五”期间实现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为此,徐州将主攻晶硅太阳能、薄膜太阳能、氢能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支持徐州经开区、沛县、新沂等加快布局氢能产业,鼓励丰县新能源车辆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徐州经开区、贾汪等建设新能源乘用、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省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
今日徐州,秉持绿色转型,抢抓“双碳”机遇,加快能源转型步伐,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全速奔跑在新能源产业的时代赛道上。
初冬的大黄山森林公园,层林尽染。不远处,是徐州首个利用塌陷地进行鱼塘施工建设的“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昔日矿区积极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成为享誉全国的光伏硅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丰富的采煤塌陷地,沛县加大光伏光电产业招引培育力度,集聚了江苏中宇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徐州鑫宇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形成一条从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生产到光伏电站建设的完整产业链。
不仅如此,以“765”计划为引领,徐州每年都会实施一批新能源产业项目。今年以来,徐州共计实施16个市级以上新能源产业项目,总投资165亿元;前三季度,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近50%,一批投资百亿元、50亿元规模的大项目、好项目持续落户。
目前,徐州已汇聚了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华恒新能源等上百家新能源制造企业,硅材料、晶硅铸锭、切片产能稳居全球前列;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智能电网四大产业板块格局初成,先后获评“国家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煤城徐州有了“光伏大市”的新名片。
招引“高轻优强”,
铸牢发展新引擎
10月21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金阳(香港)太阳能材料有限公司20GW大尺寸异质结硅片项目正式签约。作为招商引资“1号工程”,该项目的落地为徐州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增添了新动能。
招商引资是建设产业强市的“最强引擎”,徐州经开区银科5G智能终端生产基地项目、新沂市温德水性超纤项目、邳州市金发循环高分子材料项目、云龙区德基商业广场项目……徐州招商引资“1号工程”的卷轴越来越长,越来越厚重。
近年来,徐州市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开展精准招商活动,聚焦招商引资“1号工程”,持续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徐州已通过初审的招商引资“1号工程”项目有14个,同比增加3个,其中1个项目已部分投产、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紧扣“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徐州坚持立足产业定位抓招商,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大力引进符合全市产业规划、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前三季度,徐州“765”签约注册项目545个,其中,制造业项目451个、占比82.8%,新兴产业项目384个、占比70.5%,占比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6.4和11.5个百分点,招引项目呈现出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
为保障项目快落地、快建设、早投产,徐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推行“拿地即开工”制度,健全完善“765”签约注册项目核查预审、协调会办、重大产业项目服务专班制度,深入实施市级领导包挂招商重点项目、精准招商项目和“招商引资1号工程”项目机制。一系列举措有效破解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办事慢、办事烦、办事繁”难题,打造出项目建设全程无堵点“徐州速度”。目前,全市15个“拿地即开工”试点项目中,8个项目已完成试点进入项目施工阶段。
与此同时,徐州积极完善平台载体建设,为项目落地发展提供更优产业环境。今年前三季度,徐州综保区完成进出口101亿元,同比增长70%。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成功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徐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快速发展,已进驻跨境电商线上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累计超过400家。淮海国际陆港海关监管区顺利通过验收;徐州中欧班列徐州至罗斯托克国际铁海连运新线路实现首发;国际邮件集散中心已完成一期建设工作,预计年内封关运营;观音机场国际货运监管仓库提升改造、国际候机楼整体改造项目积极推进……
截至目前,徐州18个省级重大项目年度实施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开工,徐工工程机械特种作业车、中能高纯度颗粒硅等项目部分生产线已投产。245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5.9%,高于去年同期5.1个百分点,新列入计划的18个项目已开工17个。在库项目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比去年同期增加563个,1亿元、5亿元、10亿元、50亿元项目均明显增加,其中10亿元、50亿元工业项目分别增加53个和13个。
做强“中心能级”,
提升城市首位度
10月20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上,徐州与淮北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半个月后,徐州与宿州签订《深化徐宿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协议》《徐宿企业开办跨省通办合作协议》,两地将在市场主体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协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地处淮海,做强中心城市地位,是徐州使命所系。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
与省级层面规划相呼应,徐州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要求,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必须把打造区域中心作为最大优势和重大使命,明确要启动编制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高水平推进徐州都市圈建设,全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好区域“领头羊”,徐州底气足。
看交通,徐州先后建成郑徐客运专线、徐宿淮盐铁路、连徐客运专线,高铁运营里程390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城市轨道建成运营徐州地铁1、2、3号线,地铁通车运营里程达64公里;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一环五射两纵一联”总体格局,总里程达464公里。
看医疗,徐州拥有三级甲等医院12家,卫生资源总量位居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城市首位,医院门诊人数中40%来自省外,“到徐州看病”已成为周边城市群众首选。
看消费,徐州商贸辐射半径超过150公里,涵盖淮北、宿迁、商丘、济宁等地,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过30%。
当好区域“领头羊”,徐州措施强。
近年来,徐州把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商贸物流、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四个中心”,努力把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
处在发展新起点上的徐州,如何凝聚资源力量,发挥区域城市群的经济活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给出了答案: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积极构建“东联、西进、南拓、北改、中优”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镇—新型社区五级城镇体系,提高县域城镇化率,形成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米”字形高铁枢纽;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补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推进美丽宜居城市试点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文脉保护,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特色文化风貌;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抓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1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强化产业发展协作协同,共建区域大市场;推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完善就业、医疗、社保、文旅等衔接机制,共建幸福生活都市圈;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健全跨区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建美丽新淮海。
目前,瞄准大城市能级自主规划,徐州已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徐州2049空间战略规划研究,立足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做强先进制造业高地,做强现代物流、现代中心商圈,做强教育、科技、金融、文化、医疗卫生事业,高起点规划建设交通枢纽、中心商圈、高端旅游目的地,以及会展中心、科技中心等功能性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和能级。
打造更加繁荣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迈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徐州的发展蓝图愈发清晰,人民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大风歌起处,徐州激情澎湃、阔步向前!(记者 张涛 岳旭 杨琦)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