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学生”善搭“桥梁” 探寻上海经验与青岛实际相结合
首页 > 原创 > 编读往来 > 正文

甘当“学生”善搭“桥梁” 探寻上海经验与青岛实际相结合

来源:青岛日报 2021-08-23 16:34:52

6月20日,第四批151名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启程“南下”,至今,百余天的实训工作已经过去三分之二。60余天,依旧聚焦现代服务业,围绕“人才赋能”“数字赋能”主线,专业实训干部深入实训单位学,跟着实训单位干,围着实训单位转。在沉浸式学习的同时,创新推出“1+1+N”学习模式,还利用“项目协同管理机制”,以“揭榜挂帅”形式,探寻上海经验与青岛实际相结合的“文章”,到目前已为50多个项目牵线搭桥,并有10余个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协同、高效的管理机制,产生了增进青沪交流、增加合作机会、增强队内融合的乘数效应。

融入场景——

甘当“学生”,善搭“桥梁”

赴上海专业实训,首先要做的是融入场景“学”,像解剖麻雀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所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如上海企业家的专业素养、敬业态度、契约精神,以及捕捉商机的能力、构思项目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专业实训的不断深入,企业也想知道如何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巧妙互动,一种反向学习的诉求也在不断表达。

“党建工作在民营企业发展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公务员管理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有何启发、借鉴意义?”一次座谈,实训单位妙文国际董事长王爱民,向专业实训干部胡耀江、汪科提出了一个疑问。疑问提出的背景是作为民营企业的妙文国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需求不断提升,王爱民迫切想探索出一种更有效的管理机制,来促进企业效率提升。因此,借助专业实训这一平台,8月14日,一场以“公务员管理在企业中的实践”为题的主题讲座与分享会在妙文国际举行。来自市委组织部的专业实训干部殷连刚、张政,结合自己的人才工作经验以及民营企业特锐德“生态党建”案例进行分享,让参会的高管找到了政府与企业“共振”的契合点。

有类似需求的还有实训单位普洛斯,作为一家外资企业,他们也对党建及公务员管理机制表示出浓厚兴趣。另外,集“外企的严谨、国企的规范、民企的灵活”于一体的实训单位益海嘉里,也通过各种交流,不断在与专业实训干部的“碰撞”中寻找决策的可行性评估。

“实训单位反向学习诉求的表达,一方面是对实训干部沉浸式学习的认可,只有踏踏实实沉下心来,甘当‘学生’,善搭‘桥梁’,才能形成与实训单位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从企业‘需求侧’也可深刻认识到,企业党建与企业发展互为促进,在服务决策、开拓市场、革新技术、弘扬正气、提高效益等方面,必将凝聚起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第四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临时党总支书记殷连刚说。

有的放矢——

项目协同管理机制获得乘数效应

无论是在实训单位学习,还是外出走访调研,出发点一定是“青岛所需”,是“带着问题来上海,带着答案回青岛”。

为提高学习调研精准度,不做无用功,在谋划“接上海”“接青岛”两篇文章上,第四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明确工作流程,创新推出“1+1+N”学习模式,即构建一个钉钉“沪”动云平台发布调研主题,由临时党总支指定一名班委挂帅,相关联行业多名队员跟进参与。

在沉浸式学习、精准化调研的基础上,第四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创新路数打法,发挥平台优势,建立健全项目协同管理机制,青沪多方联动共下“一盘棋”。

实训期间,殷连刚在普洛斯中国总部了解到G7“云挂大屏”以及“数字货舱”在运输调度中的实际应用等有关情况,触发了将其应用于渣土车智慧化管理,借以破解这一青岛城管工作难点的思路。随后,实训队内部打破常规的组别架构,从职能管理部门和问题多发区市两个维度出发,围绕如何将G7集团的数字技术嫁接到渣土车智慧化管理之中,对口定向、联合组队,深入研究。

明确方向后,专题组采取“线上+线下”“青岛发问+上海作答”的方式,现场连线市交通运输局、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市环境卫生发展中心等,直陈渣土车随意倾倒、无牌渣土车难以管理等痛点,由G7集团技术员“把脉问诊”,探讨全场景闭环监管的数字化技术,分析预判数据接入、系统兼容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研究各区市个性化需求的可行路径,并形成一揽子解决预案。堵点打通后,来自胶州市的实训干部主动对接,着手开展项目落地先行先试。

建立健全项目协同管理机制,是青岛市第四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做好“接上海”“接青岛”两篇文章的重要保障。自机制建立以来,实训队围绕重大项目在前期对接、中端链接、后续落地的全过程、各方面,集合各方力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压缩行政成本,形成纵横联动、条块衔接、点面结合的项目统筹推进良好格局。目前,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已为 50 多个项目牵线搭桥,经过链接整合资源,上合示范区管委与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城阳区与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暨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平度市青岛同辉汽车与上海酷哇机器人等10余个合作项目已落地或取得阶段性成果,为青沪更密切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记者 胡相洋)

热图推荐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50662 0577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