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外交部发言人的语言技巧,探讨公共外交与中国国际形象塑造方法,谈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与地方应用性翻译人才的培养……12月16日,全国首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研讨会上,“翻译巨星”云集郑大,共同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发声。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 黄友义
黄友义:好翻译=50%语言+40%知识+10%工作态度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是有40多年翻译经历的资深翻译者,他经历了中国翻译的两轮高潮。第一轮高潮是改革开放,当时我国要学习外国的技术,科技、教育、文化等,需要把大量外国资料翻译成中文。到本世纪初出现了翻译的第二轮高潮,中国文化、经济走出去了,开始对外介绍中国。
他向记者提起中国翻译协会的一项调研,在市场上“中译外”的翻译工作量已经超过“外译中”。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一定会推动“中译外”,这样就需要大量跨行业和学科的“中译外”人才,研讨会组建了河南高端人才翻译库,这对于河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起到重要的人力支撑作用。
他认为,要做好外语实用人才,50%的功底在于语言能力,要有扎实的基础;40%的功底在于知识。谈到“一带一路”建设、谈到大国外交,知识面必须宽广,只有了解外国人的话语体系才能了解他们的心态,才能有针对性去进行交流,这就需要翻译要“内知国情外晓世界”,这样的翻译才能贴近现实需求;另外10%是工作精神和态度。要特别吃苦,要早睡晚起,特别细致。
此外,黄友义表示翻译要以原著为本,也要以受众为本,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讲话的精神,不是翻译字面的东西,要做到传神。比如各部门、各地区要防火,这句话不是说给地区,而是说给地区领导。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研制课题组专家 王银泉
王银泉: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的英文译写要“小题大做”
公共服务领域对外语的需求不断扩大,以公示语翻译为代表的对外传播翻译活动正是顺应“一带一路”建设,响应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具体表现,对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研制课题组专家王银泉说:“看到地铁站、景区里公共标语的英文翻译出了错,我一定会第一时间拍下来,有机会再去纠正。”
目前,不规范不准确的公示语时有出现,错误译文会误导受众,有的“神翻译”更是贻笑大方。问题出在哪里?王银泉说:“一方面是使用单位重视不够,公示语翻译缺乏统一规范和审查制度,部门之间往往是各自为政。另一方面是翻译行业的规范管理不足,不是懂英语就能做翻译。还有就是相关的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知晓度低。”因此,行业自律很重要。他说,要认真对待公共服务领域的英文译写,要“小题大做”,这对于改善我国外语服务质量、提升国家外语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外交部原新闻发言人,中国原驻意大利、印度、波兰等国大使 孙玉玺
孙玉玺:揭秘外交部发言人的语言技巧
作为在外交部工作了40年的外交部原新闻发言人,中国原驻意大利、印度、波兰等国大使,外交部原阿富汗事务特使,孙玉玺在外交部发言人的语言技巧方面有发言权。他认为在发言时用语要特别注意简明、准确、生动;要提高应变能力,经常需要“急中生智”;理直不需气壮,理屈不能词穷;要了解情况的广度,掌握政策的深度;既要站稳立场,防止被提问者误导,又要换位思考,从新闻记者的角度深入推敲。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副院长 李长栓
李长栓:讲好河南故事,传递河南声音
作为河南老乡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副院长李长栓,对于讲好河南故事有着特殊的期待。他认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出中国声音,要有好的外事外交翻译。而好的翻译不但有坚实的语言基础,还得熟悉政策。同时,吸引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发展,也可以帮助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名新乡走出的“译者”,李长栓衷心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翻译河南”,讲好河南故事,传递河南声音。
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 杨玮斌
杨玮斌:培养翻译界的“河南队”,打造河南“国际范儿”
近年来,河南省对外交往逐年增多,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翻译人才。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杨玮斌说:“河南从长远来看,要凝聚力量,培养一支高精尖的、能承担重大翻译活动的‘河南队’,河南组建高级翻译人才库、建设高端外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就是为了给河南重要涉外文件和重大外事活动翻译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质量把关,提升全省翻译队伍的整体水平,助推‘翻译河南’,让河南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热图推荐
北京发现野生兰花新种 刷新世界“无喙兰属”记录
党员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一鼓作气”
国家旅游局:端午假日前两天出游人次高达6630万
6月新规:贩卖个人信息入罪 新媒体纳入互联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