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偃师”曾是豫西抗日活动的中心
从偃师市中心出发,向北步行约20分钟即可到达偃师市烈士陵园。作为洛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该陵园位于虎头山的半山腰上,背靠青山,俯瞰伊、洛河畔的这片土地。
进入该陵园,一座纪念碑高耸在眼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纪念碑后面,是白色大理石浮雕,由“偃师学潮”“佛光峪战斗”“偃师解放”“保家卫国”4个部分组成,简要再现了偃师光辉的革命历程。
该陵园的西南角是去年修缮完毕的偃师市烈士纪念馆。在近400平方米的展馆内,既有图文并茂的革命故事,又有各个时期的烈士遗物。漫步其中,偃师革命历史的脉络在眼前层层展开。
早在五四运动期间,刘潇然、邵曼冰、杨章武等进步青年就开始在偃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1932年,偃师第一个党组织——偃师县工委成立。此后,当时的偃师中学逐渐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主阵地,党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到广大农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偃师的党组织迅速发展,被当时的豫西省委誉为“红偃师”。1944年9月24日,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来到偃师佛光山区,当地分散的抗日力量迅速得到整合。1944年11月初,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和各路武工队,在佛光山区的杨窑村召开了著名的“杨窑会议”,确定了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路线、方针、政策,佛光山区成为豫西抗日活动的中心。
口孜战斗、西管茅战斗、碾道湾战斗、佛光峪战斗、缑氏大捷……一场场惨烈的战斗背后,是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躯筑起的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就长眠在该陵园内。
“改建这座陵园时,偃师市烈士纪念馆内的历史资料也进一步得到了梳理、完善。”偃师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侯玉学说,期待该纪念馆能让更多人了解并铭记过去。
在该纪念馆门口,看到了一份来客登记表和一个签字簿。
从来客登记表上可以看到,每个月,这里既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团体等组织的集体活动,又有烈士亲属、退伍老兵等的个人祭扫活动。
“前辈足迹历艰辛,后人继承不变心”“铭记先辈遗志,忠于党的事业”“谢谢你们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所付出的一切”……翻开签字簿,一行行或苍劲有力、或行笔稚嫩的字,记录下了到访者对烈士的崇敬。
“你看这几页,是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烈士的子女到访时留下的。”偃师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曹会鹏说,去年,这些烈士子女一行50人,特意从五湖四海来到偃师,向革命先烈致敬。
在该陵园北部的陵墓区,共安葬着122位烈士,其中有38位是无名烈士。记者在墓碑前细细查看发现,大多数人牺牲时还不到30岁,其中一位叫晋保用的烈士,牺牲时年仅19岁。
“这位是大名鼎鼎的段庚寅。”侯玉学指着一座墓碑说,段庚寅一手创建了千余人的挺进抗日游击队,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说。“据说他连战连胜,非常厉害,可惜28岁就牺牲了。”侯玉学说,从抗日战争时期到现在,偃师登记在册的有名烈士共558位,每位都有光辉的革命事迹。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王洲说,作为洛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偃师市烈士陵园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阐释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传统美德。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是对光荣历史的由衷自豪与珍惜。革命先烈的事迹,提醒每一位党员修身立德、砥砺前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热图推荐
北京发现野生兰花新种 刷新世界“无喙兰属”记录
党员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一鼓作气”
国家旅游局:端午假日前两天出游人次高达6630万
6月新规:贩卖个人信息入罪 新媒体纳入互联网新闻